当前位置:> 首页 > 施工保障 > 装修知识库 >
园林设计之廊的材质本色

    装饰的内容主要包括装饰的手法和题材两个方面,我国古代建筑的装饰手法主要有两种,即雕刻和彩画。彩画主要运用在建筑内外槲的梁、枋处,而雕刻所运用得范围比彩画要广得多,建筑外部的栏杆、墙壁、铺地、柱子等,建筑内部的梁架和各类隔断等都可以使用雕刻。雕刻和彩画这两种装饰手法,在历史上很多朝代都有广泛使用,但具体使用又有各朝代的特色。

    我国很早就在建筑运动了色彩 ,人们在各种木制装饰构件上,用油漆掺入各种颜色绘饰图案,形成色彩鲜艳的漆饰和彩绘,它们合称为彩画。彩画艺术可以说是古代建筑艺术中独具特色的艺术之一,它具有两千多年悠久的历史,是我国古代建筑中最具特色的装饰手法。

    彩画具有装饰、标志、保护、象征等多方面的作用,油漆颜料中含有铜,不仅可以防潮、防风化腐蚀,而且还可以防虫蚁,对木料来说这样的保护更为重要。后来油漆涂饰又有了装饰性目的,如木材或其他材料的表面有斑痕、色泽不佳、纹理不均匀等瑕疵时,可以用颜料涂刷或彩画掩饰这种遮瑕的目的显然是为了美化。

    早在春秋战国时期,彩画就出现在梁架之上,《论语·公冶长》中提到“山节藻税”,说的是管仲(春秋时期齐桓公国相)家的建筑装饰,其中山节指上面画着水藻的梁外柱。由此可以看出管仲生活奢侈,也说明彩画远在春秋时期已成为显示华贵及地位的标志。南北朝疑来的一些佛教花纹如卷草、莲瓣、宝珠等也成为建筑彩绘题材,建筑彩画艺术也在此基础上不断地丰富和充实。汉唐时期由于可用颜色逐渐增加,题材日益丰富,建筑彩画无论是从工艺、色彩还是内容方面都有了进一步发展。其中,汉代彩画常以云气、仙灵、植物、动物为题材;六朝多采用莲瓣图案;唐以后多用几何图形及植物花纹等。宋代建筑比前代更加灿烂并且赋予变化,彩画形式也随着建筑的发展更加多种多样,更加规范化,形成了五彩遍装、碾玉装、解绿装、杂间装、丹粉刷饰等六大类,分别用于不同等级的建筑物上。同时还使用了各种如意图案组成的藻头,出现了箍头、藻头加枋心的新彩画形式。敦煌的宋代窟檐上还可以见到一些彩画的遗迹,当时的彩画是用油料的,没有彩画的木构件也用油料加色涂刷。

    到明代旋子彩画进入成熟阶段,逐渐走向程式化、规范化和科学化,成为当时宫室建筑的主要装饰形式之一。明代彩画在宋代如意头图案的基础上发展成为旋子彩画, 并成为明清时代五、六百年间的主要彩画类别。清代工匠又创造出雍容华贵、金碧辉煌的和玺彩画,以及灵活自由、画题广泛的苏式彩画,进一步丰富了彩画的艺术形式。明清的梁枋彩画最为瞩目。随着彩画颜料不断丰富和统治者对生活环境更高的追求,清朝彩画飞速发展,已经形成一套完整的工艺体系,彩画的分工也更加明确,在装饰方面,优美绚丽的色彩以及丰富多样的题材内容为建筑本身增添色彩,使建筑更美观、更富丽堂皇。等级制度的划分也达到了高峰,形成了非常明细的等级制度。在纹饰的主体框架构图和题材方面,清代彩画可分为三类,即和玺彩画、旋子彩画和苏式彩画。其中和玺彩画成为彩画等级中的最高级,也成了皇家建筑专有的彩画形式。

    彩画画好后,牌楼的彩画都罩两道光油,也有用桐油调颜料面的。其他部位的彩画都有檐子保护,不会着水,为保持色彩明亮,不罩油。矿物颜料 永不褪色,画在牢固的地仗上,长年累月,鲜艳如新,是我国建筑很有表现力的装饰。彩画油饰本来的的目的是为保护木构件,后来形成了复杂的装饰图案。彩画的构图与工程的要求紧密配合,例如,彩画里的“箍头”,正好画在柱、檩、梁、枋的末端有铁箍的地方,这样万一铁箍透过地仗露出痕迹来,也可因有“箍头”图案而不致十分显眼。
彩画极其注意对色彩的处理,强调色彩的对比与调和,鲜明的色彩形成明快的节奏,热烈奔放;黄色象征高贵、华丽,是中国皇家的御用色,故宫殿中的琉璃瓦与彩绘等各类装饰多呈金黄色;天坛祈年殿屋顶按上青瓦、中黄瓦、下绿瓦装饰,每当太阳升起,霞光万道、绚丽多姿,象征天地万物。清乾隆以后,又将三层屋檐皆饰以青色,象征青天苍穹;灰色象征平和、质朴,股江南民居多为白墙灰瓦, 象征安逸、质朴的生活。

    纹饰形式及色彩要根据建筑物的使用和等级要求并服从于总体建筑的装饰效果。如瓦上之塑作与墙上均与瓦色和砖色同一,大多不施彩绘。而各种卷草和祥云则可以按要求涂饰得五彩缤纷,营造“金碧辉煌”的氛围。(当然在不同建筑中,色彩创造的效果也有根本的区别)而细部纹样则多用明洁鲜亮的精细描绘或沥粉贴金银等手法来处理,产生一种强烈对比的效果;色彩喜用蓝、绿、红三色为主,间以黑、白、黄色,叠以晕染之法,依不同要求创造出或庄严肃穆、或雍容华贵等不同的气氛来。
建筑装饰纹样收到封建社会的礼仪的制约,也出现了贵贱等级。它的等级性不但表现在彩画本身(比如图案的具体使用上)同时也表现在能否使用彩画上,也就是说,一般低等级的建筑是根本不能够使用彩画作为装饰的,如西周时的奴隶主阶级就利用色彩作为“明贵贱、辨等级”的手段,规定青、黄、白、赤、黑为正色,淡赤、紫、缥、硫黄、绀等为间色,并将间色看做市低等级的颜色,天子所住的建筑与所穿衣饰都不用间色而用正色,而身份低的人则不能随便使用正色。这种正色为尊的礼制与思想影响非常深远,比如到了明清时代,虽然在具体的色彩的高低贵贱规定上可能有多区别,但明亮、华丽、耀眼的纯色仍然比较高贵,像明清时期的皇家宫殿,大多是明黄色的琉璃瓦配朱红色的墙体、柱子和洁白的石制台基,对比鲜明、色彩明亮、醒目。建筑装饰纹样与其他装饰纹样有相似的题材和结构原则,它们共同反映了历史上某个时期在题材与结构上的审美时尚。

    历代彩画在图案、用色、做法上长期以来形成一些固定的手法,如叠晕用同一颜色调出2—3种色阶(依次排列着色的手法、间色以较少的颜色,间隔排列造成较富丽的效果)、沥粉(用胶、油、粉调成膏在彩画上画凸起现,上画明亮的色彩加强立体效果)、贴金(用胶画线上贴金箔的手法)。清式彩画和宋式彩画最明显的不同处是宋式除了游廊仍用绿柱外,建筑都用红柱,屋檐下彩画以青绿为主。清式彩画柱子除了金龙柱外,一般不加彩画,彩画重点在檐下。
 

正在加载中...